|
新竹縣第一選區藍委徐欣瑩罷免案最終不足2006份連署數,宣告失敗。(照片:徐欣瑩罷免案領銜人余筱菁臉書) |
中評社新竹5月12日電(記者 盧誠輝)新竹縣第一選區藍委徐欣瑩罷免案第二階段連署在10日截止,罷免團體最終只送出1萬9521份連署書,未跨過2萬1527份的連署門檻,被新竹縣選委會認定罷免案不成立。此案凸顯綠營推動大罷免未能全面橫掃,為第三階段罷免投票投下變數。
全台共有35席泛藍立委進入第二階段罷免連署,目前已有29案送件,僅有徐欣瑩罷免案未達收件門檻,其餘28案在各地選委會收件後,仍有待中選會審查宣告罷免案是否成立。而徐欣瑩罷免案的不成立,也為藍營低迷已久的士氣止血。
事實上,新竹縣第一選區(新豐鄉、湖口鄉、新埔鎮、芎林鄉、關西鎮、尖石鄉、竹北市尚義里等12里)長期以來就是藍營大票倉,從該選區在2020年設置以來,擁有逾21.5萬的選舉人口,綠營卻從未嚐到甜頭,不論是大選或立委選舉,藍營全都大獲全勝。
以藍綠在該選區選票差距最小的2020大選來看,藍營仍以近2千票(0.52%)的差距險勝綠營,藍營在2024大選更以3萬多票(13.25%)的差距大勝綠營。在立委選舉部分,藍營2020年以近2萬票(12.95%)差距勝過綠營,2024年藍營更以近4萬票(26%)的懸殊差距大勝綠營。
地方人士透露,新竹縣本來就是深藍板塊,尤其是第一選區更是“藍到出汁”,因此民進黨中央一開始就把罷免目標鎖定在相對比較不藍的第二選區藍委林思銘身上,多次到該選區召開專案會議,對綠營基層民代施壓,不但每個人都有責任配額連署份數,還被要求要站在第一線收連署書,造成綠營地方基層民代相當大的困擾。
有綠營地方民代告訴中評社,這本來就是“不樂之罷”,因為罷免連署書需填寫個人資料,很多基層民代擔心自己的樁腳因此曝光,寧願捨棄傳統選戰的組織動員方式,反而以“土法煉鋼”的模式,只在服務處收件,消極應對,也因此造成連署速度緩慢,數量更不如預期,所以這次徐欣瑩罷免案未能闖關成功,一點也不讓人意外。
綠營地方基層民代的心聲,充分反應綠營中央和地方對大罷免不同調的立場和態度,許多綠營基層民代在第二階段連署都只是被迫當“繳作業”般應付了事,有苦難言的消極作為,已讓大罷免的不正當性顯露無遺,更凸顯綠營基層動員能量並不足以支撐大罷免的需求。
更何況,未來到了第三階段罷免選舉是採不記名投票,屆時綠營是否會面臨地方基層的全面反撲?值得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