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美國廣角 】 【打 印】 
香港智庫邀中美學者析關稅談判走向
http://www.crntt.tw   2025-05-12 19:17:16
會議截圖(主辦方提供)
  中評社香港5月12日電(作者 謝遙東)香港全球化研究中心(CGHK)日前主辦的CGHK Insight Dialogue國際會議,聚焦於特朗普政府最新一輪“對等關稅”政策及其對全球經濟格局的深遠影響,特邀了包括美國布魯金斯學會全球經濟與發展項目的高級研究員梅爾澤博士和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前副院長、美國研究中心前主任沈丁立教授等中美兩國知名學者與政策研究者深入對話。

  沈丁立分析,實際上中美雙方都清楚,直接對話有助於緩和緊張局勢、推動談判進程,他呼籲,中方應以更開放的姿態主動溝通,將外交主動權視為“負責任的擔當”而非“示弱”,以打破僵局、重啟談判,為兩國企業和民眾爭取更多實際利益。梅爾澤系統梳理了特朗普政府最新“對等關稅”措施的出台背景與政策邏輯。他指出,此輪關稅政策背後有三大戰略目標——談判杠杆:通過大幅加征關稅,製造“震懾效應”,為後續貿易談判爭取更多籌碼。財政補缺:關稅收入被用以彌補減稅帶來的財政赤字,成為美國政府的重要資金來源。製造業回流:通過提高進口成本,鼓勵製造業回流美國本土,重塑產業鏈安全。值得注意的是,儘管表面上“關稅全面加征”,但美方實際上為半導體、消費電子等關鍵領域保留了大量豁免。這一“選擇性豁免”反映出美國對全球供應鏈現實的認知與妥協,也意味著所謂“全面脫鈎”難以真正實現。

  會議還對“半全球化”(Semi-globalization)現象進行了深入剖析。梅爾澤認為,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政策加速了全球經濟從傳統多邊主義向區域化、分塊化轉型。美國以高關稅為“護欄”,推動北美自貿區內部一體化,同時對歐洲、東亞等主要經濟體施加壓力,迫使其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隊”。與此同時,中國則積極深化與東盟、日韓等鄰近經濟體的合作,力圖在全球供應鏈重組中爭取更大空間。沈丁立補充道,過去30年中美通過“比較優勢+資源互補”實現了全球化紅利,但在當前碎片化趨勢下,全球供應鏈正面臨重塑。半全球化並非簡單的“去全球化”,而是以區域經濟集團為核心,形成多個相對獨立的貿易與產業網絡。

  梅爾澤稱,總儘管高科技領域(如半導體、人工智能等)不可避免地出現“高墻”與“紅線”,但中美經濟難以實現全面脫鈎。實際上,美國政府在實際操作中不斷調整“豁免清單”,尤其是在半導體、消費電子等關鍵領域依然保留了大量豁免。這反映出對產業現實的妥協以及供應鏈高度依存的現實。因此,梅爾澤預測,未來兩國將在關鍵技術領域逐步分化,但在農產品、電子消費品、原材料等領域仍將保持較高程度的貿易聯繫,並可能在上述領域優先達成經貿協議。

  沈丁立則指出,美國並非真正要與中國全面經濟切割,而是縮小貿易逆差、推動中國增加進口,希望通過加征關稅提升談判籌碼,而不是切斷全部經濟聯繫。沈丁立強調,這種選擇性“脫鈎”意味著中美在高科技、敏感產業領域的分化不可逆轉,但在大部分貿易領域仍難以實現徹底脫鈎。

  會議最後,兩位專家分別就未來中美關係提出建議。梅爾澤建議兩國應在非敏感領域尋求合作空間,逐步降低關稅壁壘,為企業和民眾創造更多機遇。沈丁立教授最後提醒,中美雙方皆需摒棄“零和思維”,避免陷入長期“誤傷式脫鈎”的惡性循環,為全球經濟注入更多確定性和信心。

  香港全球化中心(CGHK)是第一個立足於香港、致力於全球化研究的獨立智庫,是一個兼具智庫與論壇功能的平台。研究範圍主要涉及產業政策、全球貿易演變、地緣政治衝突、國內外政經形勢和政治決策過程等。香港全球化中心將以區域國別研究和熱點問題研究為基礎,為中外企業提供專業化、定制化的咨詢服務。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