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機器制鞋項目折戟 鞋企放棄“美國製造”(圖片來源:大公網) |
中評社北京5月18日電/據大公報報導,美國總統特朗普試圖通過關稅大棒,讓製造業回流本土,但美國勞動力居高不下,製造業回流勢必設法以機器替代人力,但對某些行業來說,機器生產卻困難重重。以美國運動巨頭Nike為例,該公司十年前嘗試自動化生產,但四年就折戟,《華爾街日報》形容,這是一個美國製造業的“警世故事”。專家指出,Nike短期內不會回流,因為在美國建廠的成本比關稅還要高,未來Nike產品難逃漲價命運。
特朗普在4月初宣布“對等關稅”新政策,供應鏈主要在亞洲的鞋王Nike首當其衝,股價在4月2日當天暴跌14%。5月12日,中美達成互降關稅協議當天,Nike股價上漲了8%,截至5月16日,也一直保存上漲勢頭。從Nike近期的股價波動也可看出,無論是公司本身,到其代工廠商、商品批發商,再到最終的消費者,恐怕都難逃這場成本轉嫁的連鎖反應。
制鞋業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目前美國衹有2.5%的服裝和1%的鞋類為本土製造。若將工廠回遷到美國,引入自動化生產是必不可少。2015年,Nike聯手為蘋果打造得州電腦工廠的電子製造商偉創力(Flex),斥資數百萬美元在墨西哥打造高科技制鞋基地。Nike曾雄心勃勃地認為,該工廠有望成為美國製造業復甦的典範,最後無功而返。
堅硬機器 難製柔軟鞋面
Nike和偉創力所建立的新生產線,是通過改造電子元件生產的自動化機器,來製作鞋面、編織面料、添加商標和黏合鞋底。機器可處理大部分的制鞋工作,但在許多精細操作,例如處理柔軟和彈性材料時,就會非常吃力。縫合鞋面是運動鞋製造中最耗費人力、最關鍵的工作之一。鞋面布料由多達40種不同材料組成,這些材料會隨著溫度、濕度變化而膨脹收縮,工人可根據變化進行相應調整,但機器只能夠機械重復相同步驟。負責監督這一項目的弗萊徹說:“如果鋪設方法不正確,鞋子就會出現明顯的扭曲,這種錯位意味著鞋子無法通過質量檢測。”
Nike鞋子種類繁多也成為困擾。與手機和汽車等產品不同,鞋款經常變化,但自動化批量生產“隨機應變”的能力很差。據悉,偉創力團隊花費8個月才解決了機器印刷Nike標誌到鞋面的問題,結果Nike換了新的鞋款,努力付諸東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