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中科技大學國際貿易系教授李隆生。(中評社 方敬為攝) |
中評社台中5月16日電(記者 方敬為)中美關稅談判達成初步共識,美國總統特朗普12日稱,“對統一(Unification)與和平非常有利”。台中科技大學國際貿易系教授李隆生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中美短時內促成關稅調整,代表雙方在經貿合作上都有迫切性,特朗普拋出“統一與和平”說,一定是判斷符合美國利益,可望藉此進一步在中美貿易當中受惠,並反映出對特朗普而言,台灣的可利用價值減少了。
李隆生,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物理學博士、美國康乃狄克大學經濟學博士、上海復旦大學歷史學博士。曾任聖約翰科技大學商管學院院長、靜宜大學國際企業學系主任等職。有中美三校博士、台灣三所高校六系系主任的特殊經歷。
特朗普的“統一與和平”說引發各界熱議,李隆生認為,特朗普在中美關稅談判達成初步共識後,語出驚人,是刻意而為,從脈絡來看,顯然是有意藉此做為操作槓桿,進一步在中美貿易當中受惠,換言之,就是將台灣問題作為交易籌碼的概念。
李隆生說明,中美雙方這次能夠在短時內促成關稅調整,顯示出彼此在貿易需求上都有急迫性。美國方面,自從對中國課徵高關稅之後,中國製品暫停輸入美國,但美國的進口商及零售通路,短期內找不到可替代管道,價格高還不是問題,最嚴重的是大缺貨,有錢還買不到。
他指出,美國許多日常用品,甚至是兒童玩具,絕大多數都是由中國製造,貿易商自中國採購進口,當中國產品的關稅突破100%,基本上這些產品就不可能繼續輸入美國,時序即將進入下半年,過往此時,美國的貿易商、零售商就要開始準備年底包括感恩節、耶誕節等購物需求訂單,但今年因為關稅問題,所有廠商短期內找不到可替代的管道,屆時很可能導致貨架上空空如也,更別說嚴重的通膨問題。
李隆生表示,以上問題攸關民生,當美國人的民怨上升,特朗普的執政就會遭遇挑戰,所以特朗普必須盡早與中國達成協議,至少先讓中國貨還是能進得來,在往後90天內,暫時解決貨架上的問題。當然,美國最終目標,其實仍是設法逐步的讓中國產品被取代,目前能夠爭取時間就盡量爭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