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5月12日電/華中師範大學台港澳與東亞研究中心副主任彭韜研究員、河南省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陳改君在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4月號發表專文《台灣融入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問題分析與路徑研究》。作者認為,進入新時代,作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為民族工作的主線。然而,由於歷史及現實等複雜原因,台灣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長期處於劣勢。台獨分子及“台灣民族主義”主張者濫用“國族理論”,虛構“台灣國家民族”,妄圖分裂兩岸人民的共同體意識,否認台灣人的中華民族歸屬,製造“台灣民族”與“中華民族”的對立。台灣島內中華民族認同問題的產生,是歷史遺留、教育斷代和當局掣肘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為切實鑄牢台灣同胞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動台灣融入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統一建設進程,需從情感、文化和經濟三個維度協同發力:在情感層面,積極推動兩岸同胞的深度交往交流交融,建立情感共同體,彌合因歷史遺留造成的情感裂隙;在文化層面,推動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形成文化共同體,彌補教育斷代帶來的文化隔閡;在經濟層面,加快以新質生產力引領兩岸經濟融合發展,構建利益共同體,消除當局掣肘引發的利益抵觸。文章內容如下: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推動各民族堅定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度認同,不斷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①。台灣同胞與大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是命運與共的共同體。台灣同胞的中華民族身份,有著深厚歷史根基與堅實現實依據,這是不容置疑、不可篡改的事實。台灣融入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既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然而,受歷史遺留問題影響,當前海峽兩岸由不同政黨治理,這不僅延緩了國家完全統一進程,也阻礙了台灣融入中華民族共同體。在此背景下,如何推動台灣同胞深度認同中華民族身份,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為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本文聚焦台灣融入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深入分析其中面臨的問題,探尋切實可行的解決路徑,旨在為促進台灣與大陸的深度融合提供理論支撐與實踐參考,助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