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兩岸關係研討會10日至11日在上海舉行(中評社 海涵攝) |
中評社上海5月12日電(記者 海涵)以“中國式現代化與兩岸同胞福祉”為主題的2025年兩岸關係研討會10日至11日在上海舉行。部分台灣學者在大會發言中表示,兩岸交流十分重要,應不斷拓展交流的領域、豐富交流的方式、強化交流的力度。
台灣孫文南院院長汪明生認為,兩岸交流應該加大力度。除了青年交流之外,可以通過構建兩岸南南合作的方式,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帶動台灣南部地區的經濟增長;推進兩岸協商民主,共同探討兩岸的融合規則。他還表示,兩岸融合發展勢在必行,在大勢所趨之下,百工百業的態度尤為重要,台灣各界同胞對於統一的期待或是對當前兩岸關係的疑慮,需要得到表達。
“兩岸應該採取更深更廣更新的交流模式,”台灣輔仁大學兼任教授謝立功表示。他重點就“更新”予以闡釋,所謂“創新”就是要跳脫傳統思維,兩岸之間有很多內容可以交流,比如可以以城市交流為切入點。只要能夠相互交流,就能夠求同存異、化異為同。謝立功說,在當前形勢下,兩岸要尋求最有力的應變之道,就必須有共識、有利於兩岸人民、有利於未來經濟發展、有利於文化歷史背景。
台灣《旺報》社長兼總主筆戎撫天認為,兩岸交流的門要持續打開。他認為,新媒體在促進兩岸交流方面有重要作用。“新媒體是可以穿越地理的限制,年輕用戶比例高,”通過新媒體的力量,可以將大陸的實力、吸引力帶到台灣,改變台灣一些人對大陸的錯誤認知。
台灣亞太綜合研究院院長湯紹成提出,未來或可以探索用AI助力兩岸交流。他表示,AI發展迅速,從個人到家庭到社會再到全世界都受其影響,兩岸關係也無法自外。AI可以匯集大量資訊,有助於為解決一些疑難雜症提供更多參考。兩岸可以建立AI交流管道,用AI為兩岸關係發展做貢獻。
台北市文化基金會董事長李斌在發言中分享了兩岸交流的具體案例,就兩岸融合運用社區營造助力鄉村振興的相關情況進行介紹。他表示,兩岸融合實踐證明,社區營造能有效激活鄉村內生動力,實踐鄉村共建共治共享的理想。鄉村振興是兩岸共同的使命,期待有更多的台灣團隊能夠參與大陸來做實現,共創具有中國特色的治理典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