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兩岸專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齊魯沃土話融合 孫文南院山東文化尋根之旅
http://www.crntt.tw   2025-05-14 15:10:22
台灣孫文南院暨金馬台澎兩岸交流協會執行會長李正圻率28人代表團,5月7日至13日前往山東省進行一場以“文化同源”為紐帶的尋根之旅。(圖:台灣孫文南院提供)
  中評社高雄5月14日電(記者 蔣繼平)台灣孫文南院暨金馬台澎兩岸交流協會執行會長李正圻率28人代表團,5月7日至13日前往山東省濟南、泰安、淄博、濰坊、日照、青島六座歷史與現代交織的城市,進行以“文化同源”為紐帶的尋根之旅。李正圻表示“齊魯之行,我們不僅看到了文化的‘根’,更觸摸到了融合的‘魂’。期待更多台灣同胞踏上這片土地,在尋根中凝聚共識,在交流中攜手前行。”

  台灣孫文南院新聞稿如下:

  齊魯沃土話融合,兩岸同心啟新程

  28位台灣同胞的文化尋根之旅,在齊魯大地寫下血脈相連的新篇章

  五月的齊魯大地,風暖花香,萬物蔥蘢。一場以“文化同源”為紐帶的尋根之旅,在濟南、泰安、淄博、濰坊、日照、青島六座歷史與現代交織的城市間展開。5月7日至13日,台灣孫文南院暨金馬台澎兩岸交流協會執行會長李正圻率28人代表團,沿著齊魯文化的脈絡踏尋故土,在趵突泉的泉韻里、泰山的石階上、韓氏祖祠的香火中,勾勒出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心同行”的動人圖景。

  第一站·濟南:泉城初遇,開啟文化尋根之門

  5月7日,代表團從廈門飛抵濟南,暮色中的泉城以一場溫暖的餐敘拉開行程。次日清晨,趵突泉的三股清泉奔騰不息,正如兩岸文化的源流從未間斷——李清照的詞韻、辛棄疾的豪情,在泉池畔與現代都市的煙火氣交融。大明湖畔,綠柳拂岸,曲水亭街的青磚黛瓦間,台灣同胞們漫步於“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意境中,驚嘆於齊魯文化的細膩與厚重。下午走進濟南市法治示範社區,基層治理的智慧與溫度,讓台灣同仁看到了大陸社區建設的“民生底色”。

  第二站·泰安:登泰山而小天下,共赴精神高地

  5月9日,代表團登臨泰山。十八盤的石階上,汗水與腳步丈量著“會當凌絕頂”的豪邁;玉皇頂的雲海間,兩岸同胞共同眺望遼闊山河。泰山不僅是自然奇觀,更是中華民族“堅韌不屈、登高致遠”精神的象徵。正如李正圻會長所言:“泰山之雄,雄在根基;兩岸之親,親在血脈。我們攀登的不僅是物理的高峰,更是文化認同的高峰。”

  第三站·淄博:齊風魯韻里,社區共話融合之道

  從泰山南下,代表團走進淄博。在基層社區,魯台兩地調解員圍坐一堂,分享矛盾化解經驗,讓“和為貴”的傳統文化在現代治理中煥發生機。顏神古鎮的青磚古窯前,陶瓷匠人指尖的技藝傳承千年,恰似兩岸非遺文化的共生共榮。而在姜太公宗祠與齊文化博物館,“尊賢尚功”的齊風精神穿越時空,讓台灣同胞讀懂齊魯大地“開放包容”的基因密碼。

  第四站·濰坊:民間藝術里,觸摸文化的煙火溫度

  5月10日的楊家埠民間藝術大觀園,木版年畫的雕刀起落間,刻畫出“忠孝節義”的傳統美德;風箏工坊內,五彩風箏扶搖直上,正如兩岸文化交流的紐帶越牽越緊。台灣藝術家樓震宇駐足細看:“這些年畫里的故事,在台灣的廟宇、民居中也常見,原來我們的文化記憶從未分離。”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