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羅斯蘇-57戰鬥機(前)與無人機協同飛行。 |
當前,關於隱身作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發揮隱身優勢,將己方力量隱蔽投送至對抗環境中,繼而先敵發動突襲,提高勝算概率。空中作戰平台相比地面、水面和水下打擊平台擁有明顯的作戰優勢,這也使得空中作戰平台的隱身能力變得更為重要,成為影響戰局走向的戰略能力。
近年來,隨著智能化、自主化技術的發展,有觀點認為未來空中隱身作戰平台的重點,不是基於絕對速度達成突襲,而是基於人工智能、集群戰術和小型化自主系統等融合運用取得制空優勢。這一變化不僅將重塑空戰樣式,還會深刻影響未來作戰形態。
隱身技術效能有限
空中隱身作戰平台並非真的隱身,而是通過降低平台的電磁、光學和聲學等可探測物理特徵,使敵方雷達等防空探測系統無法在第一時間發現其蹤跡。因此,空中隱身作戰平台的隱身是一種綜合作用結果,其隱身設計主要包括兩方面。在信號特徵方面,降低信源輻射,如雷達信號、紅外信號和聲學信號等,繼而降低攔截概率;在外部特徵方面,優化機體結構和外形設計,弱化機身的可視化特徵,繼而降低可觀測性。從多國現有空中平台看,隱身技術主要應用於五代機,如美軍F-22、F-35和俄羅斯蘇-57等戰鬥機,以及部分空空導彈系統。
五代機隱身設計主要是針對雷達探測,通過降低雷達散射截面,減少電磁反向散射量,提升反探測能力。目前五代機上使用的主要隱身設計元素包括雷達吸波材料、排氣管布局、連續曲面設計和保形油箱等。同時,五代機的雷達和通信系統也是影響反探測效能的重要一環。例如,美軍F-35戰鬥機裝備低攔截概率雷達和通信系統,能夠隱蔽實施作戰行動;俄軍蘇-57戰鬥機採用多面體寶石型結構,並在不影響作戰性能的前提下,機身70%覆蓋了可吸收雷達波的透波復合材料。
|